保罗·高更的朋友和艺术家同行齐聚伏尔泰餐厅,在这个时髦的巴黎夜总会为他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送别晚宴,席间觥筹交错、祝酒致辞,好不热闹。宴后,高更登上夜间列车踏上耗时两个月的旅程前往世界另一端:他要去塔希提,一座被法国殖民的太平洋中部小岛。

油画:两位塔希提妇女 画家:高更
高更的前半生居无定所。他儿时在秘鲁长大,生活优渥。六岁那年,因政局变动,全家不得不返回法国,但他一生都对那“热带天堂”难以忘怀。后来,高更娶了个丹麦妻子两人在哥本哈根共度了一段时日。1887年,高更游历中美洲,住在土著小屋里,描绘异域风景人情。回到巴黎后,画家高更声名渐起,但自觉画卖得不够好批评家的反馈也不甚如意。他与不少印象主义画家有来有往,和埃德加·德加关系尤为亲密,还在1886年参与了第八届“印象主义画展”。但是,高更的绘画风格却与印象主义渐行渐远,作画时不再捕捉视觉感受,转而记录精神体验。他的作品更加个人化、象征化,用色越发大胆,不再摹效自然。
到了1891年,高更开始坚信,自己必须离开欧洲,远离这里的影响。他致信友人,写道:“就连马达加斯加都离文明世界太近了,我打算去塔希提岛,愿在那里了度残生。(我的艺术)目前只是一株幼苗,希望到了那儿,我能在原始未开化的条件下,依照自己的喜好培育它。”高更的朋友为他举办了一场拍卖会筹集旅费,一些人慷慨解囊,另一些
人原本答应做他的旅伴,买画可能是出于食言的愧疚。1891年6月,高更抵达塔希提岛的首都帕皮提。小镇棚屋遍地,与高更想象中的异国田园相去甚远,令他无比失望。三个月后,他搬到岛上较偏远的地方,住进小木屋,还娶了当地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做他的情人兼妻子。后来,他撰书《诺阿诺阿》( Noa Noe),用浪漫的口吻记录这段经历,着重描写塔希提岛上生活的异国情调,粉饰了自己后来被视保作对当地人的性剥削和文化剥削的行为。
高更为创作吸收了不少塔希提文化及神话故事,短短数年间颇为高产。他为年轻妻子及其他当地人画肖像,细致画他们有别于西方人的面部特征,在当时极为新颖,引人注
目。他把画作寄回巴黎,好评如潮。可到那个时候,钱都花得差不多了,所幸法国政府帮忙支付返程费用,他才得以在1893年8月返回巴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