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卢浮宫原是一座堡垒,后被改建为宫殿,一直扩建不断。17世纪末,路易十四将法国宫廷迁往凡尔赛宫后,这里就空置了。到了18世纪,这里成为王家绘画与雕塑学院等各类组织机构的办公场所,还有一些艺术家受到优待,甚至获准入住。宫内还陈列着一些王家收藏的艺术品。政府收到不少提案,建议参照1759年在伦敦开放的大英博物馆,将卢浮官建成一座永久博物馆。
法国大革命推翻君主制后,时候到了。1792年8月10日路易十六被捕,卢浮宫里的王家收藏变成公有财产,其中不乏像列奥纳多·达·芬奇的《蒙娜丽莎》这样的杰作。次年卢浮宫博物馆对公众开放,王室堡垒摇身一变,成为人人皆可享受的大众资源。

油画:蒙娜丽莎 作者:达芬奇
其他早期博物馆必须在参观前提交申请,但卢浮宫不同,任何人都能随意进入,因而成为民众享受免费娱乐的好去处。埃米尔・左拉( Emile Zola)1877年的小说《小酒店》就描写了自甘堕落的工人去博物馆游览,一路嬉笑打闹,嘲弄艺术品的情景。卢浮宫博物馆也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宝贵资源,许多与印象主义有关联的艺术家,如爱德华·马奈和埃德加·德加都在这里流连多时,直接向古典大师学习。
开馆后头十年,随着法国军队的铁骑踏遍几乎整个欧洲卢浮宫的藏品迅速增加。拿破仓命令意大利等被征服的国家把本国艺术珍品送往巴黎,把它们当作战利品游街展示,然
后藏入当时更名为“拿破仓博物馆”的卢浮官。其中许多艺术品在拿破仓倒台后被送还,但仍有一些留在了卢浮官内。

油画:迦纳的婚礼 作者:保罗·韦罗内塞